“以前总觉得低保审批是‘老规矩’,走个流程就行,现在才明白,每一次签字都连着纪律红线,关系着公平正义。”坐在莆田镇纪委的谈话室里,民政所所长李秀兰看着手中的处分决定书,语气沉重而清醒。
此前,因在办理老秦家低保申请中严重失职,李秀兰受到政务警告处分。处分下达初期,她虽人在岗位,却常流露出委屈:“村里报上来的,我就按程序批了,谁知道她家情况那么复杂?”面对组织的初次回访,她甚至有些抵触:“这么多年都这么办的,偏偏这次揪住不放?”
为解开李秀兰的思想疙瘩,回访组调取了她经手的低保档案,发现其任职期间存在审核流于形式的问题。老秦家的案例触目惊心:该户竟有3名公职人员家属。如此明显不符合条件的情况,李秀兰却未按规定入户核实,更未提交村委会低保评议会审议,导致该户违规享受了整整两年的C类低保,领取低保金2580元。走访中,有知情村民反映:“当时就觉得奇怪,老秦家条件不差,怎么吃上低保了?但没人敢问,以为是‘上面’有安排。”
“她把‘惯例’当标准,把‘信任’当免责,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工作作风极其不实。”分管领导一语中的。回访组研判,李秀兰的症结在于思想麻痹、纪律松弛,习惯于用 “程序走过场”掩盖自身失职渎职。为此,镇纪委联合民政部门安排了一场特殊的“带案下访”:让她作为调查员,全程参与对一起新发现的疑似违规低保户的核查工作,直面因审核不严可能造成的财政资金损失和群众对公平的质疑。
“不是不知道规定,是心存侥幸,觉得‘人情’、‘惯例’比纪律重要……让国家资金流失,让政府公信力受损,这是我的失职!”参与核查后,李秀兰深受触动,主动向组织深刻检讨。镇纪委趁热打铁,指导她梳理民政领域特别是低保审核中的廉政风险点,建立个人“履职警示录”,将“必须100%入户核查”、“严查公职人员及其家属信息”、“必经村委评议公示程序”、“系统信息与纸质档案交叉核对”等关键纪律要求列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她还主动在民政业务培训会上剖析自身案例:“如果我当时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严格按规矩办,就不会有这次处分,更不会让惠民政策蒙尘。”
如今的李秀兰,成了镇里民政业务领域的“活教材”和“守门人”。其从“走过场”到“守红线”的转变揭示,回访教育不仅要纠正行为偏差,更要筑牢思想根基,从“要我守纪”转向“我要守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