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田埂上的泥土还带着夜的余湿,小李第三次走向黄大爷家。手中那叠低保申请材料,被反复翻阅得泛着温润的光泽。村口的老槐树静静伫立在晨光中,树干上“抗日堡垒户”的朱漆字迹,像历史长河里不曾干涸的红色印记。风一吹,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八十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小李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讲,这棵老槐树下曾是抗战时的秘密联络点。王大娘每天提着针线篮,以送饭为名传递情报,用平凡举动守护革命火种。有一回遭遇日军盘查,她临危不乱把密信塞进鞋底,在寒风中站了两个时辰,直到敌人走了,才拖着冻僵的脚蹒跚离开。老人们总说:“那时的人不懂啥大道理,就认得‘守土有责’四个字。”现在小李在村巷间办公务,才真正明白这“守责”早已渗入乡土肌理,成了刻在基因里的精神密码。
去年盛夏,暴雨如注,村庄被淹。乡政府工作人员扛着沙袋冲向低洼处,看见六十多岁的张大叔正顶着大雨拆自家门板来加固河堤。他在雨中喊着:“当年八路军把最后的口粮分给老百姓,现在村里有难,咱能往后退吗?”雨水模糊了视线,小李恍惚间仿佛看到史料里村民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画面。原来,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守望相助”一直是这片土地最坚实的底色。那一夜,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加固堤坝,到晨曦微露,看着安然无恙的村庄,掌心的血泡在晨光中泛着温热的光。基层工作人员守护的不只是万亩良田的金黄,更是千家万户的炊烟袅袅。
基层工作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细碎章节织成的长卷。他们协助留守老人做好养老资格认证,调解邻里纠纷,开展“政策宣讲进农家”活动。养殖户陈大姐曾紧紧握住小李的手说:“前年行情差,我都想放弃了,是你们一趟趟来讲政策、找销路,我才挺过来。”为了推动牛蛙特色养殖产业落地,他们组织村民跨省考察,邀请专家驻村指导,还和农户一起圈水养蛙。当第一批蛙苗成功上市时,那活蹦乱跳的蛙群,就是乡土最质朴的回馈。
清明时节,小李带着孩子们在烈士陵园扫墓。有孩子指着墓碑问:“这些哥哥姐姐为啥愿意牺牲呢?”小李望向远处金黄的麦浪,轻声说:“为了让你们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心长大。”那一刻,小李感到肩头一沉。这一代不仅要让后代记住故事,更要把故事里的精神延续到日常。汛期前疏浚沟渠,疫情中严守村口,深夜里逐户整理民情材料。就像老书记在小李入职时说的:“要把心沉下去,把脚扎进土里,才对得起这片土地和长眠的先烈。”窗外虫鸣声声,小李翻开工作笔记,扉页上这句话墨迹犹新。
夕阳西下,田埂上走来扛着农具的村民:“小李,明天来家喝油茶!”这样的邀请平凡却珍贵。而小李也逐渐感受到,作为基层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让抗战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根,让红色基因在基层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