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明节前后,都有不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小学自发组织党员、团员、少先队员等到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临桂区五通镇浔江村委茅山村,开展革命历史教育活动,参观茅山村的革命历史陈列馆,听老游击队员讲革命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为烈士墓送花圈、花篮等。
解放前,茅山村只有20来户人家。村子坐落在一个小山脚下,村左前方约200米有座叫马鞍山的大石山,山腰朝北方向有个“藏军洞”,能容10多个人住宿和休息。因为树木、野草把洞口掩盖得严严实实,加上洞口下方是悬崖峭壁,只有山南方向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该洞,在洞里能防能退。这个约30平方米的山洞里还可以看到有三张当年游击队员用沙子、黄泥、石灰拌匀舂实做成的“泥床”,据说这种“泥床”可以起到防潮作用。村前右方有一座石灰窑,可作碉堡用于防御射击。村后的小山有个小洞,洞里有一张床,人称“石人床”,能容4至5个人休息,一旦发现敌情,爬出洞口就可溜到山上去。
老游击队员说,村门有两个炮楼,用于放哨登高瞭望,发现敌情以敲打洋油桶(煤油桶)报信。村周围四方冲泥墙围着,只留两个大门,昼夜有人看守,全村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山寨(可惜炮楼和大门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已拆除)。每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敞开后门。村最后一排人家的后墙留有跳窗,是游击队撤退的“绿色通道”,拉直棕绳后跳窗自然张开,最后撤退的人跳出窗外后将绳索放下,跳窗自然关闭。
茅山村在解放前没有大财主,但村民重视教育。每年年初,大家你几升、他几斗,凑几担谷子,请私塾先生到村里教孩子们读书,村里读书氛围比较浓。石芳翰、石磊考进桂师受新潮思想的影响,毕业后以教书为名积极筹建革命游击队。石芳翰后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桂北支队第八中队长(据《临桂党史》251页)、桂北人民解放总队龙义灵联队长锋部队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等职(据《临桂党史》133页)。石成钰考进国立义宁中学后,组织“民主学生联合会”,并成为游击队情报员,多次为游击队送去有价值的情报(据《临桂党史》173页)。解放后,石成钰参加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先后立了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成为一名副师级干部。
茅山村人不但善于习文而且喜欢学武。石楚珍是这个村的老拳师,人称“茅山拳”。他组织成立舞狮拳术班,教年轻人学翻桌子、拳术套路等,习成后过河不湿脚(用双手撑起身子),挑担子不用扁担(左右手各提一只箩筐)。村里的8个游击队员和10多个儿童团员个个学过拳术,所以敌人听见“茅山村”三个字都毛骨悚然。
茅山村群众基础好,村里不但有游击小组,还有贫农协会、妇女互助组、儿童团等组织,是一个“红心白面”的村庄。1949年6月8日,义宁县长(现合并临桂县)兼民团司令赵纯君和副司令陆汝俊得到密报:石芳翰带领游击队90多人进驻茅山村。随后,义宁自卫队300多人和省保安司令部海岱清团两个连200多人进剿茅山村。游击队得到确切情报后,石芳翰立即指挥大家撤离到大山沟里的木磊背村。村里留下的护村队员、贫协骨干、妇女会等从“绿色通道”逃往后山。敌人先用轻机枪火力袭击,再用步枪重点清扫目标,最后用煤油烧毁大门、只抓到28个老人和小孩。在审问半个小时毫无结果后,敌人将老人小孩捆绑在一起,放火烧燃石芳翰家的房屋,才灰溜溜撤兵。敌人撤出村外后,石楚珍老人用武功弄断绳子,大家急忙与赶回村的游击队将大火扑灭。
过了一段时间,保安团一个营驻扎在义宁中学,准备要清剿义宁地方的游击队。一天,工友于五九问机枪连特务长:“你们圩日为什么不多买些便宜的蔬菜?”特务长说:“今晚去保宁再买。”于五九想:保宁离茅山村只有8里路,他们肯定要进剿茅山村。于是,他马上把情况告诉正在读书的阳方贤和石成钰,两位学生又及时将这消息转告给石芳翰。游击队根据情况做好转移工作,使敌人扑了个空(《临桂党史》174页)。
茅山村游击队的巩固和壮大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据《临桂党史》(113页)记载,1948年5月,中共桂林市临工委了解到五通地区进步青年在茅山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后,决定派人领导该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受中共桂林市临工委书记陈光的派遣,李文澄(化名徐瞭)到义宁与在保宁的茅山、西南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石芳翰等人联系,传达陈光的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并做好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同年9月下旬,陈光又派赵万里(化名张明)、李文澄组成党小组,李文澄任党小组长,到义宁地区领导工作。李文澄到茅山村与石芳翰联系,在石芳翰家多次召开骨干会议,研究组建游击队、筹措资金、解决武器弹药等问题。
1949年2月,五通游击队根据形势的需要在茅山村东边的一个山洞(藏军洞)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石芳翰、杜金济、王一平(阳朔人)、王家禄、王云坚、王梦麟、石磊等主要骨干。会议进一步研究了组织分工、队员的任务、纪律、联络点等有关事项,并由石芳翰到桂林向中共组织请示汇报。石芳翰在桂林市桂花街铁锅厂内找到赵万里。赵万里同意石芳翰的汇报,送了两架远望镜、一支白朗宁手枪给游击队。
从1947年8月,石芳翰和于德道、龙树元、陈永定、朱芳华、石磊、韦嘉德、朱名才、阳志权等进步青年在临桂与义宁交界的油麻圩秘密集会后,他们就把革命的火种带到茅山村,并把茅山村作为游击队的根据地和指挥所。从此以后,五通地方游击队以茅山村为中心,在附近的木磊背、大塘口、西南等10多个村建立了联络站,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使五通地区的武装斗争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